回到電影這個形式。這個時代因為手機,人好像掌握了許多紀錄的技術,我們有機會使用手機開始記錄、重組、說故事。我看半年前女兒自己一個人第一次自己搭車回高雄,一個人過夜,找同學。
女兒回台東後的一週,和我分享了一段短短影片。原來女兒用了三個小時,將這過程錄影、照相的材料,安排出時間序、加上字幕、配上音樂,成為這個幾分鐘的短片。我看起來其實有像是紀錄片的味道了。
即使不談「深刻」或「反思」,人在創作過程好像得到的那個樂趣就可以是目的,甚至有時候談深刻與反思,孩子就不願意玩了。
我想請問德淳的是:
其實常能在現在的年輕人的生活上看到他們用電影或紀錄片的形式記錄著自己的經歷,並發表。顯示這種創作方式與門檻都更親近人了,如果從這裡當一種基礎,我們要帶一群國中生做這件事,讓他們得以透過創作來對自己或對世界有凝視的經驗,德淳會想怎麼做?可以怎麼開始?
德淳說:
我會請他們先回去錄音,只有聲音,可能錄了半小時,回來我會請他找出他最有感覺的那一分鐘的錄音。接著請他們再去拍照,可以拍很多照片,然後,回來挑出少少的幾張,來說這一分鐘的這些話。
接下來就是文字,可以寫詩、寫些文字。
最後再把這些元素找個方式組合一起,人就更有機會透過這些材料的安排、重組來描繪自己某段有感覺的經驗。